人文发展的产物--免费
知乎融了钱之后让我产生的一些想法。
免费的本质
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现在互联网项目的盈利模式,特别是在中国,微信,美团外卖,嘀嘀打车,都不曾跟自己的用户收费,也没有用网页广告去赚钱。大多数项目要是跟风投说自己要跟用户收费,可能风投立马就站起来走人。
免费这件事情,它有很多种形式,360的话,最显性的就是PC软件分发平台,把用户打包作为自己产品卖给软件厂商;淘宝的话,卖广告位,卖排名,卖店铺装饰等各种各样的服务。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直接盈利,而是帮别人更好地盈利。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大家走进商场,吹着冷气,坐电梯到二楼,水喝多了上厕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不需要付钱?假设你是厕所的builder,你建了一个厕所,别人进去如厕你跟他们收费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
因为厕所是作为商场的一部分,一个基础设施存在,最终这些成本都会算入你购买的商品里面去。同样的,大家现在用到的这些免费的软件都是作为一个大的商业系统的基础设施存在,只是互联网让这个商业系统变得比以往任何商业系统看起来都来得大,所以这些基础设施单个来看的时候太过于巨大。
免费模式,本质是把用户打包变成产品卖出去,传递给下游,让付费意愿更高的产品去盈利。
为什么需要免费
那么为什么要免费?因为人类需要更加人性化的体验。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进商场要买门票,坐电梯跟上厕所要像坐公车那样往钱箱里塞零钱,会是一件多么让人抓狂的事情,人都是懒惰的,他们更乐意一次性付款,而且那么多的付费行为会花费他们更多的心智成本去进行决策。
以往我们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但这是作为劳动者的想法,消费者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从B端的自然转变为C端的自然,这是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
免费并不是真正的免费,而让消费者在消费意愿高的事情上花钱,在消费意愿低的事情上免费,理论上是一种资源分配的优化方案。
免费模式的根本利润来源
想了这么多,我能理解这些免费的东西是如何存活下来,但我还是对于这些利润的来源很不解,整件事情更像是一个零和博弈,互联网胜利了,也就意味着传统行业的败退,但是我们能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
我想了很久,大概是有下面两个原因让这件事情变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付费意愿的完全利用
假设用户的付费意愿是3,而坐电梯上二楼要付出1,二楼商品的价格是3,那么商家只能获得1的收益,浪费了用户的付费意愿。
延伸到游戏上面,为什么内购模式在游戏上面会有更好的效果呢?除了上面说的决策成本之外,还有一个是,普通的游戏要么99美元,49美元一份,要是用户的付费意愿高于购买价格呢?这一部分付费意愿就被浪费了,过去榨取付费意愿的方式主要是高级版本(精装版,专业版),通过送手办或者一些特殊关卡的形式卖高级版本,但其实还是不够。
内购模式的道具可以重复购买,而且可以做得更细,多种的关卡多种的地图,更加有利于榨取用户付费意愿。
更有效的资源分配
支付宝,理想情况,通过用户数据,可以更加精准地算出谁,在哪个地方,哪个时间需要什么东西。也就意味着制造商,销售商,物流都可以达到最高的运营效率,达到零库存和精准营销的真正实现。
做我们想做的产品就可以了
现实情况是,这个商业系统中,那些用户付费意愿高的事情都被巨头们占领得七七八八了。但这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以前我记得有一个经典的创业者问题“如果BAT这些巨头抄你的产品,你怎么能保证你能赢他们?”,几年过去了,大家都知道一个组织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引用一句话,“如果你想做得更多,你做的必须更少”。(具体参见被阿里收了的那几个产品)
现在我觉得大家其实不用怕这些巨头,甚至我认为他们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可以让我们做更多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
他们是现代巨大商业系统的下游,上游产品最大的作用就是聚拢人群,也就意味着上游只要做一个足够好的产品出来让足够多的人使用就可以了(或者是用户价值高的一小群人),而不用考虑太多盈利方面的问题,巨头们这些年有过无数的探索,这才是他们手上最大的财富,他们自然有办法让你融入这个系统里,这是这个时代专属的一种幸福。
很多时候,更多的是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而不是想着如何击败取代这些巨人?
后言
我为这篇文章里的东西感到兴奋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我们正在朝着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前进,即使这增加了商业系统的复杂度,但这依然是值得的。
知乎上这一次C轮融资的问题里,创新工场的汪华老师是这么评价知乎的:
而知乎在聚集了越来越多高活跃度的高质量人群之后,就可以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实验:看看如何真正把人的大脑连接起来,去共享人们的智力、技能。
简书也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才能有的一个产品,有意义是简书最大的存在理由,而不是创造了多少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只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